追书网
  1. 追书网
  2. 其他小说
  3. 大明才子风云录
  4. 第三百零八章 师生再议苏东坡
设置

第三百零八章 师生再议苏东坡(2 / 2)


他大吃一惊心里更有些感动觉得这跟自己有些关系,而且不是一般关系是大关系。

陈慕沙笑道:“总听你说苏轼如何了得最近闲下来就翻翻他的集子你还别说慢慢真读出些味道来了。我就想一个人富有盛名不管好坏总是有原因的。”

况且心里一阵苦笑慢慢读出些味道来了苏轼有那么晦涩难懂吗?不过他也明白陈慕沙虽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也曾经是复古派的战将复古派的宗旨就是只读两汉以前的书两汉以降是坚决不看的没得看的。当然唐诗宋词是个特例他们指的是文章。

明朝八股盛行文人主要还是专攻文章的写法诗词无非是闲来玩玩而已。整体来说明朝文人的诗词很贫弱只有杨慎玩出了花样集唐诗的句子而成一首首诗这算不算创作自然会有争议。不过杨慎确是把这些诗玩的出神入化就跟苦心构思而后创作出的一样这在诗词王国里也是唯一的一位。

无论什么事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算得上是赢家。

感动之余况且嘻嘻笑道:“老师您不会因为我极力鼓吹也喜欢上苏轼了吧?”

陈慕沙笑道:“喜欢谈不上不过他的文章还真是如你所说有司马迁、班固的才气可惜只是欠些蕴藉啊。”

况且强调道:“不是东坡欠蕴藉而是他写文章已经到了最高峰如同太白写诗一样随口而出根本不劳酝酿这可能就是您说的缺少蕴藉的缘故吧。”

“嗯你这么说也有你的道理但是以才华压众本身就是缺少蕴藉的一种流露。”陈慕沙这话意味深长捎带着对弟子的教诲。

况且知道所谓蕴藉指的是文章的底蕴这个好像有些抽象后市海明威关于写作曾经有一个妙论就是冰山理论他的作品都讲究“意犹未尽”露出水面的只有十分之三十分之七的冰山在水面之下这十分之七就是底蕴就是作品巨大的信息和思想含量。

你读与不读底蕴都在那里看不看得懂看懂了多少那可是检验你修养和水平的标尺。

如果用饮食来做比较蕴藉或底蕴相当于美食的味道和营养非常非常重要却看不见摸不着需要细心品尝咀嚼后吸收其精华才能享受其美。

两汉及先秦的文章文风古奥似乎比较符合冰山理论打的比方时候可以这么说。不过秦汉文章绝不是区区冰山理论能概括的底蕴无穷余味无尽如同延绵之山峦苍茫之海洋。

陈慕沙笑道:“嗯苏轼的确有些像太白才气绝高这可能真是他缺少底蕴的缘故才气高绝往往不注重文章的精心构思可是文章如美酒有时候必须讲究陈酿之味。”

陈慕沙不仅是文章大家也是美食家他不善饮酒可是喝的都是海内绝品陈酿。他饮酒的理论是酒低于三十年的决不能入口饮之无味极品百年陈酿每次喝不过一盅而后盘坐床上细细回味任陈酿的后劲冲刷自己的每一个味蕾感受那种无法言喻的美妙境界。

况且不喜欢酒也品不出味道他喝酒就是牛饮也不知道自己能喝多少反正没醉过前两天他跟文宾他们竟夜狂饮最后把这些人都喝到桌子底下了。尽管如此他并没感到自己又多大的酒意。

况且沉吟道:“东坡才气和太白相似可是才学高于太白。宋神宗曾经评价过东坡说太白有苏轼之才而无苏轼之学实为公论。”

陈慕沙合卷笑道:“啧吹捧太过啦。”

况且急道:“不是的老师《宋史??苏轼传》最后的评语是这样苏轼的文章已经达到人类自有文字以来的最高点弟子以为这才是最恰当的评论。”

陈慕沙笑而不语他自然读过《宋史》也知道这评语当时不过嗤笑鄙视而已。苏轼为宋朝巨匠这是无可否认的可是他们复古派只认两汉以前的文章就连两晋隋唐的文章都不当回事不在赏析之列。在他们眼中只有司马迁、班固、司马相如、**、刘向这些巨子。

若谁缺乏眼力见跟他们说后世有人能跟先秦两汉巨子比肩他们非跟你急不可。

可是况且最听不得的就是有人说苏轼不好他是铁杆苏粉师从陈慕沙以来在学问文章上况且每每尊崇老师教诲今天在东坡的评价上他竟然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好吧我承认他才气高绝学问也不差只是跟先秦两汉的大家还是没的比。”陈慕沙这么说已经算是让步了。

况且笑道:“老师这个真不能比若是这样比就是拿欧褚颜柳的楷书跟两汉的隶书比较了。”

陈慕沙一听好像被触动了哪根神经蹙眉思考起来。

两汉隶书其实不算书法书法这概念是三国时期才产生的比如说篆书的最高成就是李斯和赵高对就是指鹿为马的那个赵高。

一码归一码赵高虽然为人为官不怎么地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却是功不可没。在小篆向隶书的转变过程中赵高更是堪称一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