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1. 追书网
  2. 其他小说
  3. 洪流微澜
  4. 第三十章 《德意志时报》与印刷机
设置

第三十章 《德意志时报》与印刷机(1 / 2)


x 本来这样一个看起来有贪腐情节的案子捅一棍子如果真有问题那保王派内部总得有几个人为此下台或者至少得赔钱这样也替格奈森瑙出口气;如果确实没什么问题当事人谢绾是个外国人又没什么地位也只能吃个哑巴亏掀不起风浪。

习惯了出版自由的洪堡料想国王和内阁不会压制这个言论但他万万没想到有人替谢绾写文章出头还把一个普通的质疑硬生生掰扯到对国王不忠上去——其实他也没错原本确实没人替谢绾出头连财政大臣都准备甩锅只不过谢绾自己替自己出头还隐隐然搬出了国王当杀手锏——不忠于国王保王派舆论立马就能火力全开。

更气人的是报纸上乌烟瘴气的各种捏造使主角已经从严阵以待的两派变成了各种不明来历的好事者内容也从搜证分析变成了八卦周边这时候想严肃也严肃不起来了根本谈不上还具有什么辩论的价值。

洪堡这回没脾气了闷闷不乐地没有回答国王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再后来由于维新派渐渐息声事情也就不了了之银行贷款也顺利发放。唯一有点意思的结果是国王真的给弗里德里希·冯·洪堡发出正式邀请请他来普鲁士任职。

经过这次舆论事件谢绾倒多了个心眼儿:除了各种现实势力媒体也算是一种势力而且一旦运用得当很可能效果凌驾于各种势力之上尤其目前普鲁士地区出版不受管制的情况下。

他查阅了下论文世界上第一份蒸汽机驱动机械印刷的报纸是《伦敦时报》所使用的印刷机叫做科尼克印刷机其发明者弗里德里希·科尼克正是普鲁士莱比锡人。德意志地区一直是世界近代印刷机发明的中心。1600年前后由谷腾堡发明了240份/小时的第一台近代印刷机之后1800年前后施坦霍普印刷机达到480份/小时再之后的印刷机记录就一直由科尼克印刷机保持分别于1812年达到800份/小时、1813年达到1100份/小时1814年达到2000份/小时并将于1818年达到2400份/小时。

根据论文所载明年也就是1817年科尼克将从伦敦转到巴伐利亚定居原因是他的投资人作为出版商只想使用更先进的印刷机做报纸的生意而科尼克则钟爱机械大工业想做印刷机的生意。两者在发展方向上的矛盾加上伦敦的仿制者众多使科尼克决定离开伦敦返回德意志地区。

看到这里谢绾一拍桌子好机会!他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方案。

谢绾给莫兹利写信信中夹带了另一封信请他转交给科尼克。科尼克在伦敦也是著名的机械商莫兹利对其不陌生。

在给科尼克的信中表示谢绾愿意投入资金给科尼克印刷机厂用于扩大机械生产靠卖印刷机赚钱条件是科尼克能来柏林办厂另外谢绾也会设法疏通普鲁士政府采购渠道。若有意请来柏林一叙。由于谢绾是军备生产商靠生产军备赚钱中间人莫兹利也是著名的机床生产商这种投资人应该很对科尼克的胃口。

写完信谢绾想了下又在给莫兹利的信中写道如果莫兹利愿意来普鲁士办厂自己也愿意协助乃至投资包括开拓政府渠道——说这番话是担心作为英国军队供应商的莫兹利阻挠科尼克返回普鲁士。当然谢绾多心了为了机械设计图能配合谢绾诓骗威灵顿公爵的主对英国就算忠诚也有限怎么会替英国阻拦区区一位印刷机发明家回国。

写完信后谢绾又忙起了另外一件事。他根据之前得到的地址拜访了乔治·拜伦。拜伦一看谢绾主动来访兴奋不已又要拉着谢绾一起读诗谢绾赶紧拦住他道

“伯爵阁下我有件好事。您想不想您的诗可以传播到整个欧洲?”

拜伦本来还沉浸在他自己的诗里一听到谢绾的话猛地抬头

“怎么?“

谢绾也故作兴奋状边比划边说

“我想买一个报社您来做总编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

拜伦有点吃惊

“您愿意出这个钱?“

谢绾点头

“我给您出这个钱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我就三个要求。“

拜伦惊喜道

“说说赶紧说我都答应。“

谢绾掰着手指头细数给拜伦听

“第一、报纸什么都可以说但不可以攻击王室;第二一旦我有需要必须在头版头条发我要求的社论;第三报纸上要留一些位置我要发广告。“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