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1. 追书网
  2. 其他小说
  3. 洪流微澜
  4. 第二百七十六章 道同维新
设置

第二百七十六章 道同维新(1 / 2)


x 正当谢绾为欧洲技术进步过快而感到不安时回到京师的道光访欧团却因为宣扬欧陆科技进步而遭到了攻击。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时攻击访欧团最起劲的“华夷派”是军机大臣、户部汉尚书祁寯藻领衔的一众汉人。其中有力主禁烟的汉缺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推荐林则徐的礼部汉尚书、协办大学士杜受田等人;

而据理力争支持访欧团的“亲欧派”是满缺左都御史、兵部满尚书费莫·文庆领衔的一众满人。其中有因为没割让香港侥幸留任的文渊阁大学士博尔济吉特·琦善、因主张与英军议和而被军机大臣王鼎以死相逼骂得狗血淋头的协办大学士郭佳·穆彰阿等人。

这些汉臣其实个个满腹经纶、忠君爱国、政绩卓著且颇有清名。他们痛恨鸦片战争后借议和上位秉国弄权的穆彰阿也因此对攀附穆彰阿的曾国藩以及祸乱清国的英国人深恶痛绝加之骨子里天朝大国的心态爆棚自然看不惯张口闭口“英吉利”“德意志”的访欧团;

而那帮满人虽说也读了不少圣人的书却不大信孔夫子的邪大多是在官场上经常办事不利仕途起起伏伏的官痞。官痞有个特点是欺软怕硬还有个特点是见风使舵。见到英国人强悍又在五口通商中捞了不少好处这些满官当然要力主与西洋人交好穆彰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不过满人里头琦善还算是真有见识的而文庆更算得上是道光末年最杰出的满官。原时空中在遭遇太平天国时他曾力主使用汉臣言道“当重用汉臣彼多从田间来知民疾苦熟谙情伪。岂若吾辈未出国门、懵然于大计者乎?”随后启用了包括曾国藩等一大批汉官。晚清汉臣主导政局为清国延命六十年当自文庆始。

这俩人支持访欧团是实在看到了清国的落后——他们骨子里的天朝大国心态没汉臣们严重更多的是着实为满人的统治忧虑俩人的做派都暗合了谢绾所推崇的实证与功利主义。

汉人自尊自重而因循守旧满人首鼠两端而从善如流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

当然了“华夷”“亲欧”两派也并非完全因汉满而泾渭分明实际上双方也都有汉有满。由此清国朝堂上掀起一场大论战政争的意味严严实实盖住了访欧团此行的价值。

论战的核心并不是欧洲是否值得学习而是对立方是否有私心。“华夷”派大谈华贵夷贱学习欧洲是蓄意扰乱华夏正统的“乱臣”;“亲欧派”则说欧洲先进反对学习欧洲就是不顾朝廷安危沽名钓誉的“佞臣”。

这种诛心之论也是古中国朝堂的一大弊病重“是非”而鄙“功利”——不管有没有好处先分出个是非曲直来。浪费了大把时间和国帑。

这种扯淡的辩论在皇帝眼里是防止大臣们过于团结的一个妙招。一般情况下两边都只会被申饬严重点降一两级发到地方上去反省也就不过如此了。至于辩论的主题本身一般会采用个和稀泥的法子“看起来像是办了也像是没办。”

于是访欧团力荐向西方学习这件事皇帝也就看起来像是支持也像是没支持。

朝廷首先考虑的不是学习而是大国风范这个双方都认可。

既然访欧团在欧洲受到了高度礼遇那么对在清国的欧洲人也要好一些道光皇帝张口就恩赐免了一年商税并允许欧洲传教士可以在向官府报备的情况下进入清国内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